昨日收官 十二沉思送给长安十二时辰

时间:2023-01-15 14:40:01阅读:3536
8月12日,《长安十二时辰》收官。从6月27日开播到收官,这部网剧用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形成了一个“现象级”收看热潮。这部网剧无论从制作、商业运作,还是其所带来的其他社会影响,

      8月12日,《长安十二时辰》收官。从6月27日开播到收官,这部网剧用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形成了一个“现象级”收看热潮。

      这部网剧无论从制作、商业运作,还是其所带来的其他社会影响,都给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在收官之时,站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层面,站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层面,探讨一下这部剧所带来的启示,远比仅仅去宣传或者“包装”几个演员,乃至于宣传一个企业,更具有意义。

      子 用48集讲“24小时”

      是否冗长?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冗长”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每集都非常精彩,悬念丛生,那么拍58集、68集,也未必不可。显然这部戏还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水准,剧中的何孚、徐鹤子、葛老这些人物脉络以及第八团这条线等都可以更加凝练。甚至于当李隆基流落长安街头所遭遇的那些事情,与主题无关的,其实都可以做减法,尽管这些内容起到了改变李隆基头脑的作用。

      不过当人们说起“冗长”的时候,还必须考虑这部剧的成本核算。精致的场面、众多一线影星,这部戏的成本之高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剧集过少,成本很难回来。

      而集数过多还意味着宣发成本的增长,显然让观众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如果只靠开播时的宣传是难以为继的。这就意味着在播放时,宣传部门要花大心思去寻找运营热点来维持热度。

      当导演自己往里搭钱拍摄的时候,就已经说明,这样一出大剧其实是在“赌博”。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降低这样的风险还是要靠一个科学的制片体系,而不是靠经验和导演在成本层面的“掌控”。

      丑 如何让场景和道具

      “循环”起来?

      宏伟的长安城,精致的大唐服装服饰,甚至唐朝妇女脸上的“花黄”都成为《长安十二时辰》这个大IP下被宣传的热点话题。但是随着这部剧的结束,这些东西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否就要“马入南山”了呢?

      事实上,除了可以生产后产品、用于其他影视剧的服化道以外,是否可以利用它们去拍摄《长安十二时辰》的后续剧集呢?或者在主线以外开辟支线呢?就像上文所说的那些人物故事,可以在《长安十二时辰》这个大IP下继续深挖。

      寅 怎么将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化结合?

      《长安十二时辰》所带来的一股唐朝文化流行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唐朝文化本身,而是这股风是如何刮起来的。基本上说,就是唐文化作为元素搭载现代叙事。

      《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套路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剧或者英剧,它的回溯、悬疑都不是中国传统叙事模式,而在影像风格上,人们还能看到黑泽明的影响——李隆基流落民间的化妆风格、表演风格基本复制了黑泽明《》里的“老国王”。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部戏,其核心思想也是现代的。它的本质是传统文化包装下的现代城市生存“寓言”。这种表达从根本上说是具有国际化视角的。

      这给予人们的启示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并不是仅靠修旧如旧,还是让它在一个现代话语体系发挥作用,让传统具有现代性,可能更为当代的年轻人所接受。

      卯 “套路”与“类型”

      该怎么看?

      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中国的影视工作者总有一种拒绝“套路”与“类型”的习惯。但是人们不能否认“套路”与“类型”的强大生命力,而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随着互联网影像产品的盛行,“套路”与“类型”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它们是影视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套路”与“类型”并不意味着限制艺术工作者的创造力,而是对艺术工作者创造力的考验。实际上,导演和编剧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不同的套路和类型实现“蒙太奇”。如何在既有的套路和类型上做“加法”和“乘法”。

      就像《长安十二时辰》,人们固然关注“悬疑”,但真的以为观众不知道这些悬疑的套路吗?实际上附着于这个套路上的人物命运、主创思想、触及灵魂的画面乃至于场外的种种话题都可以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人们观影的特点,这与在电影院或者电视上看一个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辰 演艺圈如何摆脱

      “流量”束缚?

      固然易烊千玺的表演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完美无瑕,与剧中老戏骨相比也有一定距离,但是他在表演上给予人们的惊喜是不可否认的。不得不说的是,在这部戏里,易烊千玺的舞蹈才能、“鲜肉”气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这恰恰是他能在这部戏里成功的因素。

      在“鲜肉”保鲜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里,演员如何真正的通过剧集让自己保持常青?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放弃皮囊,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影视永远是导演的艺术,表、美、摄、录永远是导演所调度的元素。

      当“流量”已经逐渐让观众所呕吐的时候,当脑残粉大肆吞噬着人们对鲜肉的信心的时候,影视艺术回归导演本位,让流量明星变成实力派,才能摆脱人们对演艺圈“流量”的偏见,也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引流”作用。

      巳 网络小说改编为何

      命运不同?

      九州缥缈录》红了开头,但逐渐为人们所忽视,《上海堡垒》没有赢票房,赢的是道歉。这都说明并不是红的网络小说就能改编为口碑好的影视作品。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创意就是“以唐文化的元素包装现代性话语”,具有文化的可延展性,这是《九州缥缈录》《上海堡垒》所不具备的。

      午 AI时代的

      “制片”怎么做?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大文娱CTO兼优酷COO庄卓然就《长安十二时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他们计划要开发一款“制片管理软件”,从而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制片的科学管理。这无疑是AI时代下,影视工业化的进步,至少是思维上的。根本上说,制品的核心是“时间管理”。

      但是更大的“制片”是什么?是项目管理,而不是摄制组管理。在这里,资源的最大化配置是最为关键的。过去总是认为大制作出精品,但今天来看这句话,并不是非常科学。就网络剧而言,符合资源合理配置而生产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精品”。美国奈飞砍掉的很多剧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成本问题。

      实际上这意味着影视艺术创作回归导演本位,而影视生产必须要遵从科学的管理,这也是投资者所希望看到的。今天总有人悲观地认为投资人远离影视行业,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影视行业内部来看——如果什么片子都要靠导演贴钱,精神固然可嘉,但并非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

      经纬线模式?

      尽管大文娱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线长期盘桓于阿里集团里,但是长期以来,如同唐朝的藩镇,各自为政。而《长安十二时辰》则无疑向人们宣告了阿里大文娱从一盘散沙的状态走向了资源整合之路。

      实际上不光是阿里大文娱内部,包括阿里的购物平台、订餐平台,各种大数据全都充分的利用起来。包括优酷在内阿里大文娱负责整部剧的运营,诸如会员的培养等,而后者则负责各种后产品的运营和销售。

      在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的较量中,“优酷”的最大优势也莫过于斯。而这背后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文化项目内部分工的精细与相互的合作会越来越加强,从而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经纬线模式。

      申 “文化 旅游”方式

      或可借鉴

      “长安”随着“十二时辰”火了,相应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也火了,这也势必会给涉及的地区旅游带来商业机会。

      当前,“文化 旅游”方兴未艾,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模式。而地方政府如何能够借《长安十二时辰》之势推广当地旅游资源,反过来企业如何将文艺作品下沉,帮助地方政府拓展旅游资源,这是文化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应该关注的。

      一段时间里,个别地区把“文化 旅游”变味成“用文艺作品吹捧本地”或者“用文艺作品演绎本地伪历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本地区的文化附加值。但其实本末倒置,反而结果不如预期。

      而现在文化企业也好,科技企业也好,都有下沉的需要。在文化 旅游上,地方政府与这些文化企业不如进行真正的合作,以文化市场的繁荣来引领旅游市场的繁荣,这要比一些命题作文强。

      酉 独立于商业的艺术批评

      重要吗?

      《长安十二时辰》的背后,人们可以看到强大的商业因素。而其商业运作的背后,更是强大的资本话语。资本显然是逐利的,“资本话语”也必然躲不过逐利性。显然,这对于老百姓来说,特别是老百姓的审美来说,具有误导的可能。

      实际上,这不仅是《长安十二时辰》,也存在于其他的一些商业文化作品中。因此,社会需要独立于商业或者资本的艺术批评体系,对过于强大的资本话语进行纠偏。从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角度,从公益性的角度,从艺术普及的角度,无功利地帮助老百姓分析艺术作品,提高艺术品位。而这样做也有利于文化企业不断校正自己,让文艺作品的审美性和社会性更为发挥。

      戌 《长安十二时辰》走红

      能否复制?

      《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未必能够复制。它的走红更不能意味着古装片春天的到来。

      但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商业运营思路是可以复制的,只不过是具体执行层面的不同。从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把这种思路应用到常规作品的生产之中。盲目追求爆款反而容易被“爆款”所累,忽视老百姓对文艺作品的真实需求,忽视时代对文艺的真实需求。

      此外,商业模式只能是运营层面,在创作层面,精品也好,爆款也好,是需要创作者真正地走入到老百姓生活之中,做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亥 人们更需要现实题材

      还是《长安十二时辰》?

      从长期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来看,现实题材更具有活力。当然,这里的现实题材是真正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百姓需求的作品,而不是穿着“现代外衣”的“没谱片”。

      《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作品除了故事本身能够吸引人以外,其所体现的现代人的思想,所体现的当下人们需要的时代精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创作者就是老百姓,生活在现实中,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就能有所收获。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过于为流量创作,为金钱创作,最终常常是适得其反。文/本报记者 满羿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